又到了一年栀子花开的六月季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迎来了第六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9日下午的“气道管理论坛”又是坐无虚席,此次论坛版主、第十届上海麻醉专委会气道管理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的李文献主任和学组的专家一起为大家策划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来自国内的气道大腕以及学科带头人与在座的听众分享了有关气道管理的新策略和特殊的临床案例处置经验。 论坛的总共七个讲座分三场进行。首先由两位气道学组的副组长——来自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的张富军教授和来自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学部的卞金俊主任以及学组秘书、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胡蓉医师担任第一场的主持。开场的讲座是大家熟知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组长、来自卫生部北京医院的左明章教授,他做了题为“困难气道处理新进展”的讲座。作为国内著名的气道管理专家,左教授从临床麻醉实践角度解读了新版困难气道流程的核心知识,重点评价了指南中新增加的内容,比如要重视患者体位的摆放(肥胖患者的“Ramped position” 即“斜坡位”的要求);要尽早使用可视喉镜并限制次数不宜超过“3+1” 次(这个“1”一定是要更换另外一个人操作);气道评估时可以借助超声,用以定位环甲膜和气管环并且可以对饱胃患者和困难气道(鼻咽癌、喉部肿瘤)进行甄别;左教授还指出应该在我国指南修订过程中对于诸如“外科气道应该首选环甲膜穿刺还是环甲膜切开”等争议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最后,左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无呼吸氧合技术”的实施方法,包括采用THIVE(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技术(氧流量高达70 L/min)可以延长呼吸暂停时间到14min,这一令人惊奇的结果给气道管理中最重要的氧合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考。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唐冰主治医师,她受王颖林主任的委托,给大家介绍了“急诊气道在应急医疗中的应用。唐冰医生重点介绍了麻醉科对全院应急医疗所开设的基础气道管理培训课程,介绍了对气道评估的CHANNEL原则、气道管理的“降阶梯思维”以及目前得到认可的急救气道管理设备等。第三位讲者是来自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杨宇光主治医师,他已从事多年气管、支气管病变常规检查和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杨医生带来的讲题是“支气管镜诊疗的镇静和麻醉”,他通过病例形式生动展现了对气道狭窄、纵隔肿瘤等手术如何通过喉罩、结合瑞芬和丙泊酚的靶控技术或者瑞芬结合右美保留自主呼吸来完成镇静/麻醉。对于如何根据呼吸氧合进行滴定用药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自主呼吸,杨医生给出了自己的心得。还介绍了术中喉痉挛或气道着火的处理原则,以及术中实施高频叠加喷射通气的技术原理以及苏醒过程的注意事项等,让关注支气管镜诊疗麻醉的医生收获颇丰。 第二场气道论坛由全国气道管理学组委员、交通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吕欣教授和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徐辉教授主持。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沈耀峰副主任医师,他的演讲题目为“从实战出发谈声门下气道手术的管理”。通过四个来自声门下气道不同部位病变(气管肿瘤、气管食管瘘、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案例,沈医生就气道管理方式的选择、术中自制简易气道工具(如6号和8号气管导管连接的通气管道)等做了介绍,另外还就体外循环技术在气管手术的临床适应证以及术后气道管理中如何采用右美托咪定等镇静药物防止呛咳做了阐述。第二位讲者是全国气道管理学组委员、来自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的麻醉科主任李娟教授,她带来了“俯卧位喉罩的麻醉实践”这样一个令人关注的喉罩应用高级技术。从临床需要出发,参考国外相关文献,李娟主任介绍了自己脊椎外科腰椎手术中和颅脑手术中俯卧位下的喉罩使用经验,强调了双管无套囊喉罩的优势。除了临床经验,李娟主任还介绍了团队在国内外杂志所发表的俯卧位喉罩应用文献,其对于临床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得到了会场许多麻醉同道的赞赏。 第三场讲座由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的朱也森教授和本次论坛的版主李文献主任共同主持。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车薛华副主任医师,他带来的演讲题目是“用超声看气道”。车医生从气道的解剖着手,对上呼吸道的颈部分区、特别是超声气道涉及的咽喉部位颈前三角做了详细介绍;使用线阵探头对上气道不同平面进行扫描,如同庖丁解牛一般让气道结构如舌骨、舌骨甲状膜、甲状软骨、环甲膜、环状软骨和气管等在超声面前有迹可循。车医生的讲解简洁明朗,成为下午气道管理版块得到评价最高的讲者。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魏嵘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喉罩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所在医院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在喉罩下进行气道异物取出术的经验,包括药物配伍和呼吸模式选择等。魏主任的讲演为广大关注儿童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的会场听众带来了更多的管理信心。来自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麻醉同道也在讨论环节介绍了自己医院的经验,李文献主任在点评时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制定发布的“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指南”,共同探索更好和更安全的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方案。 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场的听众收获满满,会外的讨论依然持续。对待气道管理,即使已经有相当多的工具、策略和指南不断涌现,但这些星星点点的烛光只是指引我们寻找新的突破方向;要征服困难气道,我们永远还只在前进的路上。期待来年的气道管理论坛更精彩! 图8 踊跃的会场听众
(供文: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张旭)
合规既生命!
Copyright © 2009-2020 huanxi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0211914号 沪公安网备: 31019002000128
电子营业执照: 91310116550009229L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沪)-非经营性-2019-0011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沪宝食药监械经营许20210134号 沪宝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016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341688 浙械广审(文)第260817-00667号
知识产权侵权投诉: 寰熙不生产医疗产品,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各产品的生产厂商、代理商、经销商,如有侵权请联系:400-034-168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